压力传感器| 液位传感器| 流量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 称重传感器| 物联网|

物联网离我们有多远

  近一个月,物联网“红”得一塌糊涂。凡是涉及物联网的概念股都不同程度地遭到“爆炒”,甚至有人高呼:“物联网时代即将到来。”与市场的火热反应相比,也有专家理性认为,物联网的发展前景虽好,但普及还需要一个漫长过程。

  物联网仿佛“一夜成名”。凡是涉及物联网的概念股在近一个月都不同程度地遭到“爆炒”,甚至有人高呼:“物联网时代即将到来。”但也有专家理性认为,物联网的普及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还处于炒作阶段。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作为一个智能项目,它已被世界各国当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振兴经济的重点领域。

  物联网到底是什么?它能成为下一个经济热点吗?物联网将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物联网实现物物相连

  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冰箱会自动提供购物清单等等……这是物联网给我们描绘的未来场景。

  物联网最早于1999年提出,即把所有物品通过RFID(无线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

  赛迪顾问公司副总裁赵刚表示,物联网在全球都是技术热点,目前,美国、欧洲、日本、韩国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

  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日前撰文指出,物联网应该具备三个特征:一是全面感知,即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二是可靠传递,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三是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物联网是未来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这将使电子信息产业开拓新的应用领域。但互联网与物联网不是相互割裂的两个概念,物联网是互联网技术的延伸。”赵刚说。

  物联网将改变生活方式

  “物联网前景非常广阔,它将极大地改变我们目前的生活方式。”易观分析师李瑞祥表示,物联网技术的革命之处在于,通过传感器等技术手段,网络将进一步成为物体与物体沟通、人与物体沟通的工具。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智能消防、老人护理等多个领域。“目前一些地区进行的智能交通,可以认为是物联网的初步应用。”赵刚说。

  而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国际通信展上,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都展出了物联网的相关业务,比如中国移动展出了物流信息化、企业一卡通、公交视频、校讯通、手机购电等主题;中国联通展区内的无线环保检测平台也将是中国联通未来推出的物联网业务。

  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电工电子示范中心主任赵国安介绍,他们自主研制的物联网技术已经应用于水产养殖基地环境监控系统、农田环境监测和远程专家指导系统、高校科研开发平台等实践中。

  “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这‘三化’,从技术和经济角度看,发展时机已经完全成熟。”IBM大中华区董事长钱大群认为,这是新一代信息产业,“可以说放到哪个行业,就能给哪个行业带来一片新气象。”

  中国处于物联网研究前列

  在物联网领域中国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8月7日,国务院总理Wen Jia Bao在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视察时表示,要在无锡建立中国的传感网中心,即“感知中国”中心。有评论认为,这标志中国物联网进入实际建设阶段。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是中国最早从事“物联网”技术开发的科研机构之一。去年11月,该所与无锡市合作,共同在无锡成立微纳传感网工程中心。据了解,目前双方正制定“感知中国”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和产业规划,力争建成引领中国传感网技术发展和标准制订的中国物联网产业研究院。

  工信部副部长奚国华日前透露,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已于上周成立,正统筹规划传感网的标准研究,积极推进标准化工作,加快制定符合我国发展需求的传感网技术标准等。

  如今,上海、山东、深圳、无锡、杭州等地已纷纷推出自己的物联网项目。据了解,我国传感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已被采纳,传感网标准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真正普及尚待时日

  物联网描绘的场景非常美好,但客观地说,物联网概念风靡,并不代表市场已经做好迎接物联网到来的准备,更不代表物联网时代行将来临。

  李瑞祥认为,物联网目前仅是一个概念,而且发展速度不会很快,包括网络设施、人的使用习惯以及商业模式离成熟还很远。“高昂的成本将成为制约物联网发展的因素之一。”

  “目前物联网还停留在很初级的层面,离实质性的大规模应用还很远。”赵刚认为,要真正实现物联网,首先就要出台统一的标准。“今后各国标准、协议之间的互联互通是一大障碍。”除了技术标准层面,还有法律法规、投资环境等一系列因素需要进行统一管理。

  那么,老百姓何时可以体验到物联网?赵刚认为,从互联网发展历程看,物联网的实现和演进可能还需要经历10年以上的周期。“现在图书馆、超市等机构已经有了一些RFID技术应用,3—5年会有商业应用出现。”

  也有专家建议,国家在从战略层面推进标准、产业协同和应用孵化的同时,更需要有策略地选择在某些特定领域的集中突破,如智能交通、物流、食品安全监督等。

分享到: 更多
分类: 行业 | 在此分类中投稿 | 评论: 0 条 | 发表评论 | 查看次数: ()
网友评论(0)
暂时没有评论.
我来说两句
赞助商链接